第936章(2 / 2)

而现在秋收已过,又是一个意料之中的丰年了。尽管本土的粮食依然不够用,但每年数千万石南洋米粮的输入,倒也让大明再没有饥食之忧。

其次,还有一件大喜事,就是从日本传来了好消息——在大明瀛王的一阵猛攻之下,东逃日本后看似实力雄厚的建奴的根本禁不住揍,不过一个月的功夫,就举国覆灭,只有少数残余远循海外。瀛王明军获其酋首次子、妃子等百余人,官属三千,军士男女共三万余口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等。

建奴覆灭!

对大明而言,这个自从神宗皇帝时,崛起辽东白山黑水,给大明带来太多痛苦记忆的建奴,终于灭亡了。

这可是桩大喜事啊!

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万夷归复,古之盛世莫过如此。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这天,秦淮河畔的码头停泊了一只从江上划过来的客船,船刚靠岸,舱里客人就纷纷提着行李上岸。

踏过跳板上岸的客人们身份各异,有商人、有读书人,当然大多数都是寻常百姓。在这群客人中,有一对父子倒挺引人注意,少年在后面紧跟着父亲。走在前面的男子约摸四十一二岁年纪,中等身材,宽肩厚背,穿着一身劲装,腰间胯着倭刀,满面皱纹的他上岸后,就领着儿子直接进了城。

过了通济门,大忠桥下,这人特意驻足说道。

“志儿,你看这里就是大忠桥了!”

大忠桥!

是南京的众多桥梁中的一座,不过他的声名最为显赫,当年建奴兵临南京城下,南京城内勋臣百官意欲投降,但有官员不愿附逆,被计杀于大中桥。故而“时人以大中桥改为大忠桥”来纪念这些以身殉国的忠烈们。甚至有人专门著写文章,并编进书目之中。

由此,大忠桥也就成了南京最知名的桥梁。很多初来南京的人,总会到这里感受一二。

在儿子看着大忠桥桥头的碑文时,梁敏的神情平静,对于经历过崇祯末年天下大乱的他来说,或许历史的改变让他没有机会像在另一个时空中那样,成为榆园军的头目,但是,并不妨碍他把“忠”字放在心头。

刚到南京,就特意带儿子来了大忠桥,接下来,他还会带儿子去忠烈祠,那里同样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去的地方。

为什么到这些地方?

一来是想让儿子记得那些忠烈,至于二……他自己也想看看,毕竟,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南京。将来总得有个吹牛的资本吧。

总不能说,到了南京,也就只去过皇城根吧。

他可不是京城人,更不是什么正黄不正黄,更没有什么通天纹,别说他这个外地人,就是京城人,也不敢说自己长在皇城根吧。

不过即便是如此,梁敏仍然显得很是小心,没办法,谁让他是外地人呢?万一要是碰到了地头蛇什么的,那怕手里有刀,腹中有剑,也扛不住人家地头蛇啊,要是再碰着一个什么“正黄”的又有“通天纹”的,不定这性命都没了,指不定给你外地人来个“满门抄斩”。

呃,对了,大明没有正黄。当然也就不会满门抄斩了。

哦,况且梁敏还是送儿子来南京读国子监的,南京的国子监,大明的天字号学府,虽是如此,可南京国子监却也是按各省人口名额分配的,绝对不会因为南京是国都所在,给天子脚下的百姓丝毫优待。

公平,这才是公平。

还好,这会的京官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不是京城户口,要不然指不定就会定个什么名额分配,把名额尽可能的留在京城。

终于,带着儿子在南京游玩了两天,于儿子一同到国子监报道后,在儿子将要入学时,梁敏瞧着儿子有些担心的目光,便拍着胸膛说道。

“儿子,你放心吧,等你进了国子监,你爹我就去寻一个活计,到时候,保准饿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