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这些为私利而毫无底线者大量充斥新王朝,甚至占据重要位置,新兴的大同帝国又与腐朽的赵宋王朝有什么区别?
这才是徐泽口谕“赵宋立国一百六十余载,岂能没有忠臣义士”的本意。
很明显,王黼的确误解了徐泽的意思。
所以,其人便失去了正乾皇帝的耐心,只能老实等待下一次机会。
大同,燕京新城。
燕京老城是在大唐边城幽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拥有析津、宛平两个附郭县,城中居民最高峰时有三十余万人。
作为在籍人口不足千万的辽国陪都南京,燕京老城的规模自然绰绰有余,实际也是大辽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但作为志在平灭辽、宋、金、夏、高丽、日本等国的大同帝国国都,燕京老城显然适应不了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而,灭掉辽国小朝廷后,同舟社便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对燕京城进行扩建。
经过近三年多的持续营建,新城第一期工程初步完工,并已经投入使用,大同帝国也结束了在狭小的辽国行宫中办公的历史。
监部尚书孙石在内侍的引领下来到勤政殿时,皇帝正在批阅奏章。
“陛下,孙尚书已经到了。”
“嗯。”
徐泽放下毛笔,抬头,摆手。
殿中陪侍的内侍会意,知道皇帝要单独和孙尚书讲话,尽皆退了出去,只留下孙石一人。
“石头,你看看这个。”
正乾皇帝交给孙石的文件是各地“郡试”汇总的数据,不到十页纸,叙述性的文字很少,绝大部分都是枯燥的数字和各类图表。
大同立国之后不断扩张,国土面积急剧增加,科举考试的方法也进行了相应改革。
总体来说,由原来州县资格认证后集中到城进行初试和大考两步调整为五步。
第一步为各州、县自行组织,考选俊秀诸生,称作“小考”或“郡试”;
第二步在巡抚司治所进行,进一步筛选人才,称作“中考”或“府试”;
第三步在国都燕京举行,由教部主持,称作“大考”或“会试”;
第四步在集英殿举行,由天子亲自于策试会试中试者,称作“廷考”或“殿试”。
第五步,殿试之后,录取者仍需通过训部组织的相关培训结业后,方能正式授官。
大同帝国还处于开拓期,领土不断扩张,急需各类人才,即便没能通过这五步的考验,也可以做事。
其中,通过府试而会试黜落者,两年内有资格参与本地吏员选拔。
通过会试而殿试黜落者,两年内可以参加朝廷直属部司的吏员选拔。
吏员在职达到相应的年限,并通过吏部统一组织的铨选,依然可以转官。
纶才大典关乎国家人才大计,向来是监部监察的重点。
大同帝国新创,科举制度也处于摸索改革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自然也是徇私舞弊的高发区,历届考试都出过或大或小的问题。
皇帝让孙尚书看科举考试的数据分析文件,自然是发现了其中出了问题。
建国之后,各部司运转逐渐正规的同时,官员们在皇帝面前也愈发小心翼翼,唯有孙石仍保持本色不变,拿起文件就直接翻看。
不多时,其人便皱起眉头,似是发现了一处异常。
又前后对比了两次,孙石乃指着一个数据看向皇帝。
“对!”
徐泽点头,确认了孙石的猜想。
脱胎于旧王朝又迥异于旧王朝的大同帝国急剧扩张,各地的官府组织也处于建设之中,正是面新实旧之时。
郡试、府试的权限交由地方后,问题便跟着出现。
从这份文件显示的数据来看,东平府宦官子弟通过考试的比率较上届有明显提升。
此事有可能是原本不看好大同而选择观望的旧士子终于看清了形势,积极投身新王朝以博个人富贵和家族荣耀;
也有可能是当地官吏徇私舞弊,官绅勾结。
“这件事就由你亲自督办,务必要查清楚。”
孙石默默点头,又看了一眼文件,把相关数据牢牢记住后,便将文件还给了皇帝。
“除此之外,仙源县的问题你也顺便处理一下。”
皇帝的话让孙石有些疑惑,其人用随身携带的炭笔在小册子上写下一个字。
“孔?”
“是的!”
徐泽为孙石的敏锐而欣慰,为其人解释道:
“孔端操已经两次故意接触咱们的人,似有上表之意,再拖下去反而显得咱们心虚,是时候处理孔氏的问题了。”
仙源县隶属于袭庆府,原名曲阜,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以黄帝生于寿丘为由,下诏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将县治徙往寿丘,并建造景灵宫,以奉祀黄帝。
同时,仙源县还是儒家圣人孔子百年之后的安葬之地,其嫡脉子孙也定居于此。
仙源孔氏因先祖孔子而富贵,自西汉董仲舒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氏子孙的地位就比较超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朝更替天下板荡,多少世家大族消失于历史长河,孔氏却极少受到严重影响,反而随着新王朝的不断加封而使其地位更加尊崇,并逐渐演变为“天下第一家”。
孔端操乃是当代衍圣公孔端友的胞弟,其人这个时候刻意接触大同帝国的外围人员,明显是投石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