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达能想到赵桓与臣子之间的矛盾,岳飞自然也想得到。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层,其人才觉得可以借此机会做文章。
岳飞并没有直接挑明自己的想法,而是继续询问康达。
“临安城内已经戒严,郑望之等人就算得了皇命,但没有圣旨和信物等同于擅自行动,守军如何敢放他们这么多人半夜偷偷出城?”
康达面露鄙夷,不屑地道:
“赵宋臣子又不是铁板一块,有人坚决不降,自然也有人贪生怕死。再说了,就宋军那烂军纪,能不能守住城墙隔绝内外都两说,几个人出城而已,有的是办法。”
康达的推测确实符合赵宋的国情和军情,岳飞点点头,顺着康达的话提到另一种可能。
“有没有可能临安守将知道皇帝派郑望之出城一事,故意不阻拦?”
“这——倒是有可——等等,师正的意思,莫非是说赵宋主战的大臣有可能会将计就计,故意放使者跟我们谈,再趁机劫营?”
……
临安。
自两天前同军抵达城下后,城中就进入了最高战备状态,所有城门都时刻禁闭,吊桥也全部拉起,以防神出鬼没的同军突袭城池。
郑望之、高世则等人出城时是半夜,完成出使任务回到临安却已经下午了,众目睽睽之下想要进城,必须先征得亲征行营使李纲的同意。
所以,皇帝交给他们的秘密任务其实一点都不保密。
或许赵桓也清楚这一点,才故意不交给郑望之圣旨和信物,免得一意守城的李纲不放人还将事情闹大,搞得自己下不了台。
有了昨晚的“三堂会审”,李纲倒是没有再为难郑望之,只是简单询问了其人出使情况,就放郑、高二人进了宫。
见到了皇帝,郑望之闭口不提昨晚宰执们差点扣住自己的事。
赵桓似乎也对此事全无觉察,或者说知道了故意装作不知道。
郑侍郎为皇帝带回了一坏一好两个消息,坏消息是中宫和大宁郡王确实是被同军俘虏了,好消息是两位贵人的人身安全应该有保障。
离开张村镇之前,岳飞安排士兵带着郑望之和高世则远远地看了被俘的朱氏和赵谌,但没有让他们对话。
二人实际上并不能确认朱氏和赵谌是否收到惊吓,有没有受伤,所谓安全应该有保障纯粹是他们的推测。
不过,同军军纪严明,张村镇军寨内秩序未乱却做不了假。
护卫皇后出城的禁卫们也没有受到虐待,甚至伤者还得到了医治,以此推断皇后和皇长子平安无事并不算瞎蒙。
以同军的实力,也确实没有必要在妇孺身上撒气表现自己的威风。
皇帝显然并不在意这些细节,甚至都没有询问自己妻儿的具体情况,反而更在意同军将领说了哪些话。
毕竟,对赵桓来说,都已经到了这份上,什么妻儿老小,什么江山社稷,都比不了自身的小命更重要。
郑望之和高世则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同军将领没有拒绝宋使的求见。
同军军纪森严,若是没有正乾皇帝的默许,其将领肯定不敢私自接见大宋官员。
从这一点就能推测正乾皇帝打仗归打仗,却没有关闭和谈的大门。
只要能谈就还有希望,总比硬着头皮对抗根本打不赢的同军强。
小命有了保障,赵桓一颗悬着的心落下,随口夸赞郑、高二人不畏艰险,任务完成的很好。
见皇帝心情大好,郑望之赶紧主动请罪,称自己擅自承诺朝廷将要犒劳远道而来的同军,而同将则以释放被俘的御营禁卫作为回报。
对外战争打不赢就卑辞厚礼求饶,乃是大宋王朝的优良传统。
只要能退兵,不仅无罪,还有功劳。
而且,花钱买平安其实是高端操作。
嗯,很高很高的那种。
须知道,很多弱国面对强国时想花钱买平安都未必买得到。
而把屈辱的战争赔款换成更能体现本国优越感的岁赐、劳军等形式,更不是一般人能够玩得好的超高端操作。
郑望之此事办得如此得力,赵桓自没有还追究其罪责的道理,还当场御笔书就圣旨一道,正式授予郑望之工部员外郎之职,以酬其人出使大功。
高世则为副使,亦有功,擢三阶,升为中亮大夫。
一夜之间,郑望之便由正七品的驾部员外郎连升五级,成为从四品的工部员外郎。
即便赶上了新君即位,且国难当头急需用人的特殊时期,这个晋升速度也非常诱人了。
赵官家深得罚就要罚得让人惧怕赏就要赏得让人心动的赏罚之道,有过必罚,有功也当场兑现。
郑望之和高世则二人升官晋阶,还需准备新公服、印绶等物后再来答谢君恩。
趁着这个时间空挡,赵桓命内侍传诏各宰执入宫。
大敌当前,担负重任的宰执相公们全时战备,倒是不费时,很快就鱼贯进入宫中。
赵桓没有再让已经换上新公服的郑望之为难,而是直接挑明自己心忧妻儿安危,未及通知诸位相公便派郑侍郎等人出城寻找同军。
现在任务已经完成,就由郑侍郎为相公汇报一下使同之事。
大宋虽然曾经有过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美好时光,但从当今天子的曾祖父英宗皇帝开始,连续几代皇帝都想尽办法收拢权力。
赵桓此番偷偷派郑望之等人接触同军,虽然不合朝制,且与皇帝之前坚决抗同的态度相悖,但“心忧妻儿”这个理由却无比正当。
臣子们明知道皇帝此举就是要绕过他们直接与同军取得联系,也不能明着阻拦。
郑望之汇报完,赵桓便让各宰执们各抒己见,商议应对之策。
毕竟,劳军也好,赔款也罢,肯定不会是小数目。
这么大的事,宰执们若是坚决不同意,皇帝也没办法空口变出钱财来。
幸好,众宰执没有不给皇帝的面子。
包含李纲在内,诸相公都不是傻子,都很清楚同宋两军战力差距太大,大宋真的打不赢这场战争。
因而,昨晚他们明知道郑望之出城要做什么,也没有阻止。
之所以摆出一副拒不投降的态势来,并不是真要与同军血战到最后一人。
而是能战方能言和,没有顽抗的能力,就别想送走徐泽这尊瘟神。
最终,宰执们均承认郑望之的功劳,但提出了两点疑问:
其一,出少钱才能送走同军?
其二,谁出面与同军进行第二轮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