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边活动身体,就边在思考如此庞大的宫殿群如何处置问题。
恰逢临安捷报入洛,随驾参军马扩立即赶到讲武殿,向皇帝汇报。
“陛下,岳飞已经攻陷临安,宋主就擒,赵宋朝廷灭亡了。”
赵宋灭亡这件事在史书上绝对值得大书一笔,但对大同帝国的经历者来说,却不值得为早在决定出兵灭宋时就已经板上钉钉的事了而格外兴奋。
正乾皇帝在灭宋的最后关头转道赶来洛阳,就可以看出大同君臣对此事的反应,马扩汇报的声音便很平淡。
“哦?就擒,赵桓有胆子抵抗王师?”
徐泽倒是有些纳闷,以赵桓胆小如鼠的性格,不应该是请降么,怎么变成了就擒?
这家伙要是有这胆量,反倒是能让徐泽正眼相看。
马扩赶紧献上露布捷报,并解释道:
“宋主本欲请降,遭臣子劝阻未行。岳师正率军入城时,其人已经被臣子裹挟逃出了宫,因而是就擒,而非请降。”
露布原本是一种写有文字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以彰显本国军威,稳定治下人心。
北魏之后,军情机密未得朝廷确认之前很少公诸于众,臣子用兵获胜向朝廷奏捷的正式文书便被称为露布。
岳飞在露布中详细汇报了临安之战的经过和俘获,并强调因自己准备不周导致部分宋臣出逃一事,请求皇帝治罪。
至于如何被俘的赵桓、赵佶及其妃嫔和宗室、百官等人,以及图书典籍等资料,战前皇帝就已经有了交代,用不着再专门请示。
放下露布,徐泽心中暗道“岳飞这小子学油滑了啊”。
其人自然不可能强调要放走不愿投降的宋臣,但覆灭赵宋朝廷只是灭宋第一步的观念已经为大同文武重臣所接受。
这些人跑了就跑了,越反动越好收拾。
“赵构有没有离开蔡州?”
马扩一直在密切关注蔡州周边的消息,能够确认赵构还没有走。
“没有!”
赵桓登基后,为了稳住自己的皇位,在安排李纲带回自家老爹赵佶关进龙德宫之前,就召回了流落各地的亲王和帝姬,并全部圈养在临安。
待赵宋灭亡,皇室成员均被岳飞一网打尽。
仅有受命北上乞和的康王赵构一人躲过一劫。
其实,赵构的行踪也早在徐泽掌控之中。
郾城流民逃入淮宁府后,带去了赵构等人在苽陂镇的消息,驻守淮宁府的马麟便派兵前往苽陂镇打探过,未得其行踪。
但综合各地上报的信息,徐泽还是能够确认赵构就在蔡州。
为此,其人特意命牛皋、王进暂缓攻击蔡州和信阳军。
赵宋王朝虽然已经灭亡,但陕西、蜀地、荆湖、江南、福建、广南等地还有大片的国土暂时控制在残宋势力手中。
得益于社会改革成功后百姓释放的耕种热情,大同粮食产量连年上新台阶,且分配更加合理,已经能够自足了。
之所以坚持从赵宋购粮,只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和战争持续消耗。
以大同的存粮,即便拿出部分赈济遭受战乱的新占领区百姓,依然有剩余。
而且后备兵员充足,战争潜力巨大,军事上继续扩张没有半点问题。
但民政上的压力却非常大。
京西、两淮和两浙加起来,基本大同治下原本宋地的一倍,人口还要更多,治理好如此大面积的新拓之土绝非易事。
灭宋战争应该继续,但节奏必须适当控制。
这种形势下,需要有人能够继承已经灭亡了的大宋社稷,再建一个能够凝聚顽固势力人心的“小宋”以供大同慢慢蚕食。
赵构能够进入徐泽的视野,其实与后者记忆中的“宋高宗”没有半点关系。
赵佶轻佻荒唐,赵桓暗弱无能,二人连最简单的看家护院任务都做不好,腐朽的大宋王朝就必须被灭。
唯有个性坚毅,勇于担责的赵构才能完成好正乾皇帝赋予的“历史使命”,带领顽固势力重建一个“小宋”继续为大同看家护院。
所以,赵构由郑州退回到颍昌府后,能够穿过敌占区一路逃到郾城,其实真有“天命”大同天子的命令,尽管后者并不知道自己“天命在身”。
确认了赵构的位置,徐泽已经走出来讲武殿,来到内园长春殿,并对马扩道:
“赵宋已灭,赵构就不要继续赖在蔡州了。
你拟一个作战计划:第四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淮宁府攻入蔡州,直下信阳军,顺势拿下荆湖北路安陆州;
一路由汝州南下,快速击穿唐、随、郢三州,直入复州隶属荆湖北路。
第四军也由黄州渡江,拿下汉阳军隶属荆湖北路,阻断赵构南下之通道。
三路合围,务必要留下蔡州兵马。
待赵构有命逃过了这一劫,再谈朕交给他的历史使命吧!”
马扩跟了徐泽多年,非常清楚皇帝分步取天下的大战略,
早在皇帝发布第二道讨宋檄文时,其人就隐隐猜到了有个赵氏子孙来“帮助”大同解开既要灭宋又要稳步扩张的矛盾。
皇帝的意思显然是要三路军队都真打,但最好不要真打死或者抓住了赵构。
以同军的实力,任何一路打败宋军都毫无悬念。
但要在真打的同时还能放过赵构一马,就太考验制定作战计划的参军水平了。
而年轻的马扩最不怕挑战。
“臣领旨!”
马扩退下后,徐泽又命内侍召来随驾内阁学士林完拟写诏令,以宣布灭宋奖赏,并确定大同下一步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