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如此重视夏国的民生与长远发展,李乾顺作为国主,除了再次谢恩并积极表态外,还能如何做?
其人也有远志,何尝不想休养百姓恢复国力?
怎奈……
夏国主打落牙和血吞的时候,正乾皇帝已经带着夏国世子再次启程了,待其人一路巡幸回到燕京,时间已经悄然来到了正乾五年的四月份。
这段时间里,大同各地的春耕生产相继展开,受到讨宋之战的影响并不算太大。
包含淮南东路淮州和宿州在内的新拓疆土皆已搭建起了基层组织的框架,但要想有效运转并展开之后的社会改革,还需等待一些时日。
在此期间,各地其实并不是风平浪静。
比如,开封府汴梁县(即原本的东京城)、扶沟县两地就有部分上户不满大同帝国什么都要管的新政,煽动了一部百姓暴乱。
不过,有牛皋、朱武两个经验丰富的文武官员坐镇,这两起暴乱皆被很快扑灭,最终规模都没有发展到千人以上。
暴乱的结果,除了献上一堆血淋淋头颅,以提醒其余百姓同宋之别外,并不能起到更多的作用。
可以预见,待下步真正触及部分人利益的税制改革逐步展开,这些享受了近两百年聚天下之财而富足的“百姓”肯定还会再闹事。
但,也只是闹事而已。
同、宋两国毕竟有别,赵宋王朝正面做不到的事情,靠这些“前朝遗民”自发的抗争,也别想翻起大浪来。
所以,开封府之事并没有引起徐泽的过度关注。
其人在河北、河东、燕西等地巡幸一圈后,也发现了不少行政和民生上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瑕不掩瑜,成绩客观存在。
回到燕京后,正乾皇帝除了责成各部司根据这段时间发现的问题调整年度工作计划外,便是诏谕吏、教、训三部尚书:
因讨宋之战大获全功,大同帝国再次开疆拓土,急需各方面贤才守御四方,朝廷今年将再开恩科,各部要做好相关准备,并及时指定恩科施行方案。
对渴望建功立业的各地士子来说,这绝对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大同治下的官员确实不好当,但再不好当的官也是官。
学而优则仕,不当官如何施展满肚子的学问和抱负?
而大同立国以来不断开疆拓土的同时,朝廷各部司和地方各级衙门曹房的职能和组织架构也一直在调整和完善。
换言之,就是“官位”在不断增加。
大同帝国如今基本走上正轨,诸如陈规、时文彬这样三年三大步的传奇已经很难复制了,但考绩优异,未满一任而升迁的机会却是无处不在。
对自己有信心的士子们,谁不想早点进入这个欣欣向荣的政治体系中,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相对于消息一旦公布必然会为皇帝的英明决策歌功颂德的士子们,新任吏部尚书龚孝序则要考虑得更多。
大同帝国暂时并不是很缺人才,至少没有缺到必须再开恩科的程度。
陛下此举是准备再起大战而提前储备人才?还是计划对官场积弊问题开刀,以“反腐”问题兴大狱而清除一批老鼠屎?
龚尚书很快就不用猜测正乾皇帝的真实想法了,因为徐泽紧接着便对军队进行了重新调整。
六个军的大编制暂时没有变,各军配属的师营和驻地却进行了一些调整。
另外,今年各地的税粮转运计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具体计划因没有涉及龚尚书的分管业务,其人并不清除。
但综合以上信息,陛下准备在这一两年内再兴大兵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
而提前开恩科以储备行政官员,就是提前做好战争准备的其中一环。
当大同帝国的战争机器再度开始轰鸣时,南面的大宋王朝也被这一战给打醒了。
赵宋朝廷一面分兵收拾遭战乱波及而混乱不堪的各地,一面积极调整内政,以期集中人力物力等资源应对将来更大的危机。
赵桓是铁了心要做个受万民拥戴的好皇帝,继大赦天下,并诏谕士民国家一切事务一律遵照祖宗旧制后,其人前段时日再次下诏:
自今并遵祖宗旧制,选用大臣,裁抑内侍,不崇饰恩倖,不听用奸人,不轻爵禄,不滥赐予,不夺尔居以营燕游之地,不竭尔力以广浮用之费,凡蠹国害民之事,一切寝罢。
赵桓遵旧制用贤臣,并试图与民休息,是希望以自己“做个好皇帝”的行动,竭尽全力维系这破烂不堪的天下。
但遵祖宗旧制,放开言官风闻奏事之权后,各种弹劾便如山而来。
有弹劾蔡京、童贯等人邪佞奸险务要亟行窜逐的,也有弹劾赵野庸碌无为卑辞卖国的,还有弹劾李纲胸无实学却刚愎自用的……
总之,便是朝中一日不得宁静。
表面上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乃是大宋王朝的利益分配出了严重问题才导致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始终不能将上下拧成一股绳。
而不打破原有的坛坛罐罐,就没有人可以拿出一套令大部分人都能满意的利益分配方案,这便注定了赵桓再如何折腾也注定失败的结局。
可惜,大宋虽然输掉了对大同的战争,却是输得稀里糊涂,更让朝廷上下弥漫着一股难以压抑的浮躁情绪,更无法看到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
这一战,大宋确实输得不明不白。
与南阳府的关系不是太大,又隔得太远的京东西路好歹还坚持了半个多月,尽管在此期间朝廷除了忙着换皇帝就没干啥正事。
城池坚固兵马也雄壮的东京尚未开战,主将刘延庆就死在了暴民手中,城池也被反贼献给了同军,真是丢得莫名其妙。
驻有重兵也有地利的颍昌府和汝州,更是被梁方平、何灌两个罪人争相逃跑白白丢给了同军,更是导致南阳府门户大开。
而战力最强劲的陕西诸路勤王大军还在路上,徐泽便打到了临安城下。
回顾这一战,大宋空有数十万大军,却根本没有与大同进行过一场万人规模以上的正面对决,这叫割地又赔款的大宋忠臣怎能不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