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国之干城李伯纪(1 / 2)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8295 字 2021-12-04

不同于以往历经九死一生砍下好多番人的脑袋才给个几阶无品级的武臣之职糊弄人,朝廷这次对韩世忠对奖赏和晋升非常实在。

大宋定武臣官阶共五十三阶,武功大夫位于第二十七阶,正好处在高、低阶武臣的分界线上。

再向上一步便可步入高阶将领之流,这是砍多少番人脑袋都换不来的际遇。

而处于对敌第一线的淮南两路宣抚使司副都统制之职,也可以为敢战又能战的韩世忠提供足够的刷战功机会,这个任命绝对诚意满满。

实际上,朝廷降给韩世忠的圣旨除了破格擢升其官阶外,还有令其人就地整编招安的乱军,以对抗亳、宿两州同军,并压制不听招呼的光州李成部。

其人出身普通农家,在没有投靠将门和文官门下的情况下,以三十六岁之龄就爬到一路副都统制的高职,这在大宋开国以后是难以想象的。

只能说,韩世忠确实有战阵杀敌的大本事,又敢于搏命换富贵,还有大运气。

的确是运气,冲锋陷阵多年下来还能全须全尾,并能在关键的时间做对关键的事,都需要极大的运气。

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很多有能力的人终其一生都很平凡,并不是不努力,而是缺乏那么一点“运气”,始终得不到展示其能力的平台和赏识其能力的“贵人”。

在韩世忠看来,自己过去的十多年里升官的秘诀并不是提着脑袋冲锋陷阵,反倒是西军不断被击溃又一再恢复编制提供的空缺。

而这次的功劳能直达天听,更是冥冥中自有天定。

其实,偶然中也有必然。

前段时间,大宋皇帝接连下旨,要求朝中内外举荐文武官才堪为将帅者。

为此,赵桓甚至不惜拉上一群七十好几的垂垂老者来做门面。

乃是因为大宋真的是人才凋零,太需要有胆有识能为朝廷分忧的豪杰之士了。

在禁军接连战败一片愁云惨淡的情况下,韩世忠这份功劳才更加显眼。

颍州乱兵入淮兵的消息报到京师后,首相吴敏虽然报喜藏忧尽力掩饰其规模,赵桓却是既担心乱兵坐大,更担心引来同军干涉,长期不得安眠。

李纲接连两份捷报送至临安后,赵桓初时还有些担心其人谎报军情,特意命兵部查过韩世忠以往的事迹。

不查不知道,先登银州城、生擒夏国驸马兀哆、多番平定民乱、勇挫同军等功绩实在耀眼,衬托得朝廷之前刚任命的一干金吾卫上将军黯然失色。

赵桓被迫登基大半年以来,深感没有自己核心班底的苦恼。

用人必疑的大宋皇帝这次真的拿出了极大魄力,其人凭直觉认定这个韩世忠值得培养,是自己可以重用的臣子,乃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决定破格擢升。

至于赵官家为何如此坚信自己的直觉,除了韩世忠从军多年的事迹确实很能满足生于深宫的皇帝对忠臣猛将的幻想外,还有后者的名、字取得好,一听就是正臣。

韩世忠当然不知道自己被天子超拔还能跟已经故去多年的刘法经略相公扯得上关系,就算知道,其人也很快就没心思关心这些了。

因为,淮南路宣抚使司副都统制的官帽还没有戴热,就面临将要丢掉的风险。

其人才接到朝廷的圣旨,还没有率军进入寿春府,驻守于淮南东路淮州的同军王进便挥师南下,攻下来寿春府治所下蔡县。

下蔡县不仅是寿春府治所,还是大宋淮南西路对抗淮州同军的一线重镇。

为了防止同军南下,朝廷在原本下蔡、寿春两县驻有重兵。

再依托颖水、肥水、淮水、硖石山、八公山等复杂地形构筑的防御体系,就算依然没法阻止同军南下,至少也能够有效迟滞敌人的行动。

李福作乱后,由颍州攻入寿春府,首先打下的是霍丘县,随后便是六安县。

其人尽挑软骨头,就是特意避开了重兵驻守的下蔡和寿春两县。

但为了围堵肆掠寿、庐、滁等各州府的乱兵,李纲前些日子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不断从这两城中抽调兵马,先解决了眼前的难关再说。

结果,等到同军突然南下,下蔡守军仅仅坚持了半个时辰,城池便宣告陷落。

同军要打淮南,并不是临时才做的决定。

早在几个月前,大宋朝廷因李成不肯退兵,紧急调集大军对其围困,导致蕲、寿、颍、蔡等州府鸡飞狗跳,也间接影响到了大同治下淮州、宿州等地的民生。

彼时,大同朝廷便向欲要以租赋换回开封府的大宋发出威胁:

淮南路至今兵乱未止,严重影响大同临近州县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赵宋朝廷若是没能力保境安民就别浪费时间,大同可以替你们管。

大宋朝廷从同宋两国数年交往中得到的最大教训,就是一定要正视大同的正面警告,不然的话,后果会极其严重。

赵桓自然不敢劳同军大驾为自己管好淮南,便只能接连下诏催促李纲稳定治下。

淮南的主要问题是李成居心叵测且不服调遣,其人卡住数路交界的要地黄州,一不小心就会祸乱半个天下,让朝廷极度不放心。

但这个贼子异常狡猾,拥兵自重却没有公开作乱,朝廷要想逼迫其部退回光州确实不大容易,但只是稳住其人却不是太乱。

而李纲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实不在李成的真实想法,而是朝廷军队本身。

封锁李成的军队是来自各地的勤王兵马,成分庞杂不说,驻地还非常分散,难于集中号令,靠这些人很难有效压制人数虽少战力却不弱的李成部兵马。

而李成也因为同宋两国突然停战让朝廷腾出来手来,也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李纲与李成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双方都担心引来就在不远处的大同军队干涉,都不敢真开打。

为了逼迫李成回师光州,李纲就只能反复调动周边军队威慑其人。

但大宋军队的军纪本就相当差,朝廷的钱粮赏赐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频繁调动军队,满肚子不爽的丘八们自然会将怨气撒在地方上,军地矛盾由此便不可避免。

李纲打了这么久的仗,自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书呆子。

其人被急于求成的皇帝一再下诏催促,又担心时间长了军队会失去控制,便只能杀人立威以图整肃军纪。

然后,就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对守土有责的韩世忠来说,事情已经到了现在这一步,再想之前的问题已经没有意义,如何阻止同军继续南下的步伐才是当务之急。

其人刚刚收编了两万乱军,能够掌控的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可战力却是直线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