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未央宫宣室殿。
夜色之下,刘洵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不断回想着此番与霍光的较量。
“霍光的势力太强了,幸好此番霍光并没有什么异心,只是想要敲打我一番。不过话又说回来……”
刘洵眉头紧锁,暗道:“不过如果此番霍光真的动了废黜的心思,我有什么办法抵挡吗?没有!”
想到这里,刘洵只感觉心中踌躇不已,一时之间没有任何可以破局的办法。
“即便经过为孝武皇帝立庙号的一系列事情,我的声望大增,但是现在我空有声望而没有实力,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否则再大的声望也是于事无补!”
刘洵心中明白,用声望作为保险只是下策,因为这是建立在霍光始终保持对大汉的忠心,建立在霍家人不会擅自作乱的基础上。
这样的基础有多薄弱?
刘洵心中非常清楚,自己也决不能将主宰命运的机会交给他人!
刘洵实在是睡不着,便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暗道:“如今在朝堂之上,我能够真正相信的人有几个?光禄大夫丙吉算是一个,右将军、富平侯张安世也算是一个。剩下的还有谁?丞相蔡义、中郎将赵充国、廷尉路温舒、大司农耿寿昌?这些人都是干臣,但绝不是我的心腹,至少现在不是!”
这时,刘洵又想起了因驰援乌孙国、大败匈奴铁骑,刚刚因功封为长罗侯的常惠。
“长罗侯有才干、对大汉忠诚,可是终于大汉并不等于忠于皇帝!”
刘洵明白在此时皇帝并不等于大汉这个道理,此时与常惠也只是见过几次面,并不是十分的熟悉,此时也是无法肯定。
想了一番之后,刘洵微微摇头,暗道:“暂且先等一等吧,如今因为调换宫中人手的事情,已经引起了霍光的注意,切不可再轻举妄动了!”
到了现在,刘洵已经对朝中局势比较了解了,朝中大臣多依附于霍家,只有丞相蔡义、中郎将赵充国、廷尉路温舒、大司农耿寿昌等人与霍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是又不会与霍家决裂,朝中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很是微妙。
同时经过驰援乌孙国之战,刘洵也开始对大汉的兵权上心起来。
刘洵心中明白一个道理:枪杆子出政权!
在这次与霍光的正面较量中,刘洵总结经验后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没有实力,更是因为自己手无寸铁!
“如果我手中有一支兵马就好了,至少也可以让霍光忌惮几分,至少在宫中侍从的调配上,霍光不会如此蛮横!”
刘洵明白,此时大汉的兵权基本上都被霍家人所控制,自己想要从霍家人手中夺取兵权、掌控军队,其难度堪比登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杀的行为!
于是思虑再三之后,刘洵决定另辟蹊径:“既然无法掌控现有的兵马,那就不如另起炉灶,暗中操练一支兵马好了!”
刘洵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几分把握的。
此时大汉各郡国的门阀、豪强,谁家里没有几十、上百,甚至成百上千的门客?这些门客都是些什么人?说白了都是这些门阀、豪强的私兵!
既然如此,那刘洵身为大汉皇帝,即便没有权柄在手,但是想要暗中操练一部分兵马,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此时不管是霍家还是大汉朝廷,对于基层的掌控力并不是很强,远不及后世明清时期,所以刘洵才会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就好比如后世的司马懿,在曹家人严密的监控下,依然可以暗中操练三千死士,就是这个道理!
打定主意之后,刘洵心中畅快了一些,而后望着窗外依稀泛白的天空,嘴角不禁微微上翘起来。
两日后,侍郎史曾向刘洵告病,刘洵念其劳苦,特准许侍郎史曾回乡静养三月。
数日之后,侍郎史曾离开了长安城,返回杜县史家。
“史曾?”
侍郎史曾返回杜县静养的事情,也被霍光知晓,此时范明友正在向霍光禀报此事。
“此人出城之时,可携带了什么东西?”
范明友说道:“启禀大司马大将军,侍郎史曾只是携带了一些行李而已,除此之外并无他物。”
“可有闲杂人等随行?”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