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西风骤起!
宣室殿外,大风夹杂着些许落叶直上天际,在半空中翩翩起舞,这些金黄色的精灵将宫殿渲染得有些苍凉。
此时,天子刘洵倚靠在卧榻上,身旁的书案上堆满了奏章,正在聚精会神的处理国事。
大殿之内,只有中常侍耿国侍奉在一旁,其余的小黄门都在殿外守候着。中常侍耿国不时看向大殿各处的烛台,此时已经是入夜时分,大殿内的光线越发的黯淡下来,所以中常侍耿国总是担心烛光不亮,会影响到天子刘洵的视线。
许久之后,中常侍耿国眼见夜色已深,便轻声说道:“天家,时辰不早了,歇一歇吧!”
天子刘洵没有抬头,只是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便没有下文了。
中常侍耿国不敢再打搅,只好轻手轻脚的走到大殿门口,指挥小黄门将大殿内的烛台挑亮一些。
就在这时,一名小黄门走了进来,对着中常侍耿国小声禀报了什么,只见中常侍耿国急忙上前拱手说道:“启奏天家,太子正在殿外求见。”
天子刘洵这才放下手中的奏章,起身活动了一下,说道:“让太子进来。再拿些吃食来,朕饿了。”
“诺!”
中常侍耿国心中顿时一松,急忙前去安排了。
太子刘奭走进大殿,先是恭恭敬敬的向天子刘洵行礼:“儿臣叩见父皇!”
“起来吧,陪朕吃点东西。”
“诺!”
天子刘洵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忙碌北线对匈奴人的决战事宜,近期又要应对西南方向的羌人,期间还夹杂着指南针、火药等重大项目的研发事宜,已经非常忙碌,都有些昼夜不分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天子刘洵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见过太子刘奭,也没有时间父子坐下来单独相处一番了。
没过一会儿,中常侍耿国便亲自端来了一些糕点、吃食,还有一壶浊酒。
天子刘洵慈爱的拿起一块粟米糕递给了太子刘奭,说道:“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
太子刘奭欣喜的接了过来,说道:“儿臣睡不着,料想这个时辰父皇肯定还没睡,便想来看看。”
“心中有事?”
“启奏父皇,儿臣听闻朝廷将要对匈奴人罢兵?”
朝廷从北线撤军,转而全力对付西南方向的羌人,这个国策虽然是绝密的,但是深处宫中,又被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等人日日教导的太子刘奭不可能没有耳闻,知道这些国策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天子刘洵微微有些诧异,没想到太子刘奭会突然提到这件事情,便说道:“的确如此!太子是有什么想法吗?”
“父皇,儿臣只是想不明白,所以想要过来,请父皇解惑。”
天子刘洵看着太子刘奭,今年刘奭已经十岁,正是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便笑着说道:“问吧。”
“父皇,儿臣没有见识过战场,不过也知道我汉军之中装备了许多强弓硬弩,还有各种强悍的弩炮、连弩车。既然我汉军有如此多的利器,为何不能南北两面开打?如果让几十万将士全部使用这些远射兵器,在战场上定然可以所向无敌,不管是匈奴人还是羌人,都冲不到近前,如此不好吗?”
天子刘洵心中更是惊奇,太子刘奭的想法虽然非常稚嫩,但也算是奇想了,这样的想法与后世热兵器对阵冷兵器的景象已经非常接近了。
“太子能够思考这些事情,说明已经用心了,朕心甚慰。”
“不过军中将士不可能全部使用弓弩,因为这些弓弩不论多强悍,也是无法阻挡敌军冲锋到近前的,最后的战斗还是需要近战肉搏来解决……”
太子刘奭对于复杂的军政之事自然是不甚明白的,不过天子刘洵还是为其简单的解释了一遍。
而后,父子二人又说了说近来宫中的趣事,谈论得很是开心。
临近午夜之时,天子刘洵眼见时辰不早,便命中常侍耿国带人护送太子刘奭回寝殿,太子刘奭这才依依不舍的拜别父亲。
太子刘奭离开之后,天子刘洵却陷入了沉思。
虽然太子刘奭的想法并不符合实际,但是却让天子刘洵想到了另一个事情: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