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天子刘洵召集内阁大臣在麒麟殿议事。
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以及阁臣耿寿昌、丙吉、萧望之等人齐聚一堂。
“今日的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漕运!”
众人都是微微一愣,没想到天子刘洵突然将目光放到了漕运上,一时间不知道根底,都没有接话。
天子刘洵不理会众人的态度,继续说道:“诸位都是坐镇朝堂多年的老臣,对于漕运的弊端都深有体会。朝廷每年要往漕运投入多少钱粮?沿途百姓要服多少徭役?长此以往,朝廷和天下百姓已经深受其苦,漕运必须要进行改革!”
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擅长军事,所以此时并没有急于发言。
阁臣丙吉和萧望之先后发言,二人都认为漕运事关重大,关乎到大汉帝国的长治久安,甚至是长安城和司隶的生死存亡,绝不可轻动。
丙吉拱手说道:“启奏天家,臣以为漕运虽然耗费巨大,但是朝廷可以制定律法条文来规范各项开支,也可以减少一定的消耗。贸然改革漕运,恐怕会掀起巨大的动荡啊!”
萧望之也是说道;“丙阁老所言甚是,启奏天家,臣也认为此事应该从缓,像是漕运这种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必须要循循渐进,否则必定会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
天子刘洵对于二人的表态并不满意,此时看向了一旁的耿寿昌,问道:“耿阁老怎么看?”
耿寿昌拱手说道:“天家,诸位大人,漕运乃是朝廷的命脉,此前我主政大司农府的时候,便已经开始管理漕运上下,深知其中耗费巨大、牵连甚广!”
“漕运由南及北,由东向西,就如同一条巨大的绳索,将沿途各地郡国的豪族、官吏、商贾全部拴在了一起!只要漕运在,这些人就旱涝保收,朝廷每年调运粮食所付出的巨额钱财只要稍微漏一点出来,这些人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耿寿昌的话如同一声炸雷,顿时让在场的所有人惊呆了。漕运的种种弊端,在场的左右人包括天子刘洵都是心知肚明的,这也是天子刘洵下定决心要改革漕运的一大原因。
可是谁也没想到,耿寿昌竟然直截了当的将这些隐晦的弊端说了出来,这就足以让众人诧异了。
天子刘洵忽然笑了起来,指着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等众人说道:“这些情况你们也是知道的,朕也知道!漕运不但耗费巨大,而且还牵连着沿途的门阀、商贾、官吏,更是在沿途郡国中滋生了贪腐之事,所以漕运的改革势在必行,不可阻挡!”
此时天子刘洵已经定下了基调,于是丙吉和萧望之也不再阻拦,二人退到一边陷入了沉思。
天子刘洵直接看到耿寿昌,问道:“耿阁老对于漕运改革之事有何见解?”
耿寿昌经过刚才的思考,显然已经有了一些腹案,此时拱手说道:“启奏天家,臣以为朝廷可就近在三辅、弘农郡、河东郡、上党郡、太原郡等地买粮,集中供给京师所用,以便减少漕运转运的数额,逐步弱化漕运的作用!”
“而且臣以为朝廷还可以将漕运开放,从民间可靠的商贾手中购买粮食,漕运之作为保底之用,如此便可以将漕运的种种弊端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可以为朝廷节省大量的钱财!”
耿寿昌的建议非常符合天子刘洵的想法。
其实天子刘洵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那就是着手开凿大运河,将长安城与关中、南方的扬州、益州紧密联系起来。
可是冷静下来想了一下,这个计划的耗费太过巨大,即便以如今大汉帝国的强大国力,也会显得非常吃力,毕竟此时大汉帝国的人口和技术工具还是比不上后世隋唐时期。
所以天子刘洵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选择了最为稳妥的办法,那就是弱化漕运的地位和作用,转而将民间的可靠商贾拉进来,以此来打击寄生于漕运上的贪官和门阀!
天子刘洵点头说道:“耿阁老的提议很好!朕听闻上郡陈家和琅琊郡的魏家就很好,这两家商贾在户部的监管下,正在上郡、琅琊郡、河南、司隶等地大设农庄,两家雇佣了几万人手耕种不停,朝廷完全可以从这些可靠的商贾中购买粮食!”
话音刚落,一直没有发表意见的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说道:“天家此议虽然很好,但是如此一来,像上郡陈家、琅琊郡魏家这些商贾势必会水涨船高,假以时日这些大商贾难保不会成为新的门阀大族,届时……”
天子刘洵明白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的担忧,说道:“朕不会阻拦民间百姓和商贾谋富贵,也不会阻拦大商贾成为世家-只要这些大家族遵纪守法!”
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拱手称诺,明白了天子刘洵的一片苦心。
天子刘洵接着说道:“好!下面诸位就商议一下改革漕运的细节吧,朕与诸位一同商讨,争取今日就拿出一个方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