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出发,子午谷!下(2 / 2)

否则五千多人的伙食,起码要几百口大铁锅,炊烟袅袅,直上青天,百里之外都能看到了,岂不是明告诉敌人,晋军从子午谷进兵,要偷袭南郑城吗?

故而上到将军,下到士兵,每人背负一条干粮口袋,内装整整三十多斤马铃薯饼子,都是精料细作出来的,按照每人每天一斤半消耗,可供全军至少半月以上食用!

又担心行军劳累,粮食消耗量大增,每人还发了两个大锅盔--一种用麦面做成的饼子,干硬耐嚼、内酥外脆,一个就有三寸多厚,七八斤的重量,乃是关中地区特产!

锅盔是在秦代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

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

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

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

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

“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

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锅盔”作为战士的主要干粮,也有着突出贡献。

开战之初,晋军荆州方向两路齐进,而雍凉北方面军则三路纵横,但暗中,却仍有耿弇暗中领一路兵力奇兵暗入子午谷。

可是,决心好下,事情可难办呀,在岁月无情的侵蚀下,原来的木制栈道已经腐朽掉了,只剩下一些石孔、石柱、石桩,大军根本无法正常通行。

虽然晋军提前做了不少的准备,携带了不少木桩、木板、绳索、铁钉……以及各种搭建工具,就利用遗留下的石孔、石柱,重新铺设出一条栈道,以供大军行走之用。

每铺设好了一段栈道,大队人马通过之后,后面的人会把木桩、木板拆卸下来,传递到前面继续使用,如此的反复循环,一直走出子午谷为止,虽然过程繁琐一点,却是眼前最好的法子了。.CoM

可是,这种事情,说的时候是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困难无比。

每一日,都几乎有几十名士兵失足跌落山崖,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原本再激昂的士气也会受到影响。

而且,这还只是行军途中,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战损。如果真的照这个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恐怕他们就算是可以走到目的地,到时候,也不会再剩下多少人了!

想到这里,一时间,耿弇、耿纯这些将领的心中都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