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战争中,苏联领导人对坦克的设计和生产一直持谨慎态度,1943年底,苏军已经有6个坦克集团军(约占全部坦克的30%)。
并出现了像瓦图克、罗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扬和科涅夫,那样懂得运用装甲矛头来夺取战役胜利的经验丰富指挥员。
然而,苏军不可能仅凭数量上的优势就击溃德国集团军群,这种做法在1941年~1942年屡遭失败。
相反,苏军学会了集结大量火炮来形成突破,并在机动和反机动方面运用工兵。
到库尔斯克战役时,苏军意识到,以隐蔽好的反坦克火力覆盖和大片雷区,是对付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最佳方案。
然而,德国人从未真正提高他们的扫雷技能,苏军能够迅速补充消耗殆尽的坦克集团军,在很远的距离外就重新部署,而不被敌军发现,这对于苏军战胜德国装甲师来说起极大作用。
苏联专家擅长运用欺敌谋略,让苏军一次又一次获得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德国指挥官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对手正在不断进步。
苏联在战斗方面有个巨大缺陷,那就是没有投入精力研究如德国Sdkfz251装甲运兵车,和更好的侦查车辆以及自行高炮,这些都是严重的技术错误,让他们在战斗中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造成了很多没必要的伤亡。
但租借法案提供援助的美制装甲半履带车和侦察车,在战争的最后2年弥补了这一缺陷。
苏军可以不依靠在租借法案的情况下,打过德国装甲部队吗?
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原因有很多,虽然租借法案提供的坦克质量较差,但卡车,半履带装甲车和其他支援车辆并非如此。
没有这些车辆,苏军进行大纵深作战的能力就会严重下降,另一个因素是,铝、机床和其他关键原材料的供应。
这些资源帮助苏联在丢失大片领土和资源的情况下,还能迅速扩大坦克的产量,如果没有这一项援助,苏联的坦克产量可能会减少1/3。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同盟国援助的粮食罐头巨大,大大改善苏军的伙食和后方工人的食物,人就算再努力工作,也需要食物补充的时刻。
如果没有盟国的租借法案,苏军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机动性和数量,来实施1944年和1945年秋风扫落叶般的进攻。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和德军相比,苏军的装甲战术都是因为其坦克手缺乏训练而大打折扣。
1945年,除一些近卫坦克部队接受特别的射击培训,但在大多数时候,苏军坦克手都是缺乏足够的炮术训练。
无线电台有限,导致通讯不畅的情况下投入战斗,这些缺陷原本可以减轻德国坦克占有的巨大优势,可以解释许多一边倒的杀伤比。
如果在复杂地形进行遭遇战,苏军坦克就是瞎子,而德国坦克可以相互协同作战,苏军坦克旅经常被逐个击毁是正常事。
然而约瑟夫和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同僚为改进军事训练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是走向专业化和精英主义的一步,是威胁乌托邦和党—的权威。
约瑟夫可以为胜利接受沉重的代价,只有对能否完成任务产生影响时,他才会关心损失。
尽管如此,到1945年时,苏军已经建成一支富有经验的坦克部队,能够完成了被赋予一切的任务,甚至可以说,超过了鼎盛时期的德国装甲师。
如果苏军也像德国那样在战前就实行专业化和机动化训练,苏联可能大概率会减少1000万的伤亡。
而德国如果像苏联那样,坦克生产研究严谨,做到月产所有坦克加起来1000,主要生产成熟型号,建立装甲预备队,并研究柴油发动机用于弥补燃料问题。
做到立即补充前线装甲师并不断投入有生力量,而不是浪费资源去建设只有政—治意义的武装党—卫军。
不空想的制造所谓的超级坦克,高度利用占领区资源,战争时间将会被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