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忙碌了半个多月之后,家里一共十几亩的田终于收完了,粮食也晒干放进了粮仓里。
交完粮税之后剩下的就是今年的口粮了,洛芜家的三亩地一共收了十二石粮食,折合一千四百四十四斤粮食,扣掉两成的粮税还剩一千一百多斤,再给老宅留下四成当租子,最后到洛芜手里的粮食也就剩了不到七百斤粮。
不过这些也够他们姐弟三个吃个大半年了,洛芜家里没有适合放粮食的地方,就先让大伯把给他们的粮食分好,单独放着。等家里需要粮食的时候洛芜过来拿。
秋收结束之后洛芜终于闲了下来,后面的播种、插秧之类的活计她就不用操心了。
洛木他们也重新修整了烤架,准备好了食材去镇上摆摊了。不过不在原来的地方了,而是选在了东西市相交的一个大桥底下,这里的人流量比原来在西市更多一些,位置更占便宜。
原来这里摆摊的是一对老夫妻,现在儿子接他们到县里去享福了,这里的位置就空出来了。
刚好这里离着杭风的店不远,杭风当天给洛芜捎了个信,洛芜就拍板定了这里。不过这里的摊位费会贵一些,但是好在是一个固定的摊位,每个月500文也算可以了。
洛家的小食摊就这样在这个位置上安了下来,稳定下来后,每天的利润也渐渐稳定在了1两半银子,洛家人每天都忙地乐呵呵的。
洛家重新摆摊的第一天,李大牛带了半头猪来道歉,没什么事发生洛家就够庆幸了,所以就没有为难李大牛,收下礼就赶紧让李大牛走了。现在他们看到李大牛心里还是瘆得慌。
所有事情都告一个段落之后,洛芜终于有时间琢磨织布机的事情。她拿出那几张纸,开始慢慢回忆前世家里那老式织布机的构成。
洛芜还记得在她看着奶奶织布的时候,奶奶还一一给她介绍过每个部件叫什么,具体有什么作用。但她那个时候对这个不感兴趣,也就看个新奇,对于奶奶说的这些也只是记了个大概。
洛芜先是画了一个传统织布机的大概样子,她考虑过了就现在这个生产水平太过先进的织布机应该也造不出来,所以她就造最原始的那种梭子织布机就可以了。
织布的基本原理就是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只要把握好了这个方向,其他的部分慢慢调整就好了。
画出织布机大概的样子之后,她又开始努力回想织布机每个部分的具体样子和名称,然后一个一个把它们画下来,到时候造好了再组装就可以了。
首先是织布机的框架,传统的织布机要有一个底座,长得四四方方,叫做机架,只要牢固就可以了。机架上面要有两个竖起来的四方架子用来梳理和分流棉线,叫做机头。
在底座内侧还需要有一个脚踏板,到时候就靠着人力踩着踏板来让整个织布机动起来,进而让织好的布慢慢出来,推进整个织布的进程。
在织布机的尾部还要有一个滚轴,叫做后轴。织布机的前部,也就是织布的人坐的地方也会有一个小型滚轴,叫做前轴。织好的布会从前轴滚下去,经由织布机的底座内部然后慢慢绕在后轴上面。后轴整体是可以拆卸的,织完布之后就把后轴带布一起拆卸下来,就可以得到整匹的布了。
机头上还会用两根绳子吊着一片带着梳齿的木板叫翻头,翻头是和梭子配合适用的,梭子是一个中间鼓两头尖的木棒,中间挖空用来放缠着棉线的木棍。
等到纵向的棉线(经线)从机头上方顺下来,就用带着棉线的梭子横向来回穿上棉线(纬线),然后用翻头将这些穿好的棉线压实,压好的部分就是棉布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叫竹筘,它主要由一个木制框架和框架内部细细密密的线组成,主要作用就是打纬和控制织物的密度还有宽度。
洛芜一边回忆一边把机架、机头、踏板、前轴、后轴、翻头、梭子、竹筘等部件一一画下来,并且在旁边标上每个部件的尺寸和名称以及作用。
洛芜自从吃过早饭就开始画,一直到傍晚才将将画完。看着自己一手的碳灰和纸上那歪七扭八的图,洛芜叹口气,这就是为什么自己宁愿舍弃几分果酒的利润也要和杭风做交易的原因了。
光是靠着自己这画图的能力,估计等到她老了织布机还没影儿呢!
不过光是画出来,也不知道能不能行,明天就是去镇上看杭宝儿的日子了,到时候可以去布店问问掌柜的有没有见过这个时代的织布机器。
也不知道杭风的手工作坊办的怎么样了,果园和地里没什么活之后他好像很少回村里了,也可以顺便问问他。这么想着洛芜渐渐睡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