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章 太空武器?星际渔船!
尽管对于常浩南提出的思路本身还有很多疑惑,但周平建还是根据习惯,首先回答了自己专业范围内的问题: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也就是双向合作的太空飞行器交会对接,比如飞船和空间站之间,那麽精度实际上可以控制到几厘米甚至更高,这也是我们载人航天工程即将准备进行验证的关键技术之一。」
「但在进入对接走廊之后的接近段和平移靠拢段依赖微波雷达丶雷射雷达和光学敏感器,尤其最后150米左右几乎完全依赖光学设备,而这需要在目标太空飞行器上事先安装并标定测量点,这是非合作对接中无法实现的……实际在我们的方案里,如果连光学敏感器都出了问题,那就要考虑地面干预或者航天员手操对接了。」
由于资源投入加大,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成果爆发,在神舟五号和六号两次任务圆满完成后,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快车道。
天宫一号和神舟七号现在几乎处在同步研发阶段,而全相位的自主交会对接方案也已经被基本确定下来。
因此周平建尽管事先没准备过这方面的材料,却仍然可以应对自如:
「像这次的太空垃圾是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几乎没有特别明确的光学特徵,那就只能依靠卫星导航设备和两部交会雷达,精度……」
他沉吟片刻,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手头技术的具体情况:
「初步估计能维持在米级以内……」
在轨对接给太空飞行器留出的反应和控制时间毕竟更长,地面设备也能给出时效性稍差但精度更高的测控数据,所以相比直接上升式反卫星来说,会更容易实现相同的瞄准精度。
周平建说话的这几分钟功夫,已经有不少人回过味来,大概想明白了常浩南的意思——
反正这个40396号空间碎片的轨道短时间内也不会变,那完全没必要追求极限效率,而是可以打一个太空飞行器上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轨道调整之后,再把它给撞下来。
而前者口中「米级以内」的精度判断,好像也直接印证了这个思路的可行性。
一些航天科技集团那边的同志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是在考虑该用哪种火箭和平台来执行这样的任务。
但周平建本人,以及一部分经验更丰富的老工程师却知道,事情并没有这麽简单。
「虽然米级别的精度足够保证让在轨太空飞行器和目标碎片碰上,但这个过程本质上和今天早上美国人的反卫星拦截一样,必须要精确命中特定位置,才能保证二者在碰撞之后同时离开轨道坠入大气层。」
来自京城控制工程研究所丶负责规划神舟/天宫船站对接方案的谢永春副总师马上说明了具体的问题:
「另外,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主要是靠铝框丶玻璃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背板来维持,因为在太空中基本无需对抗重力,所以这个结构的强度一般不会特别高,很可能在碰撞过程中发生断裂,产生新的丶更有威胁的空间碎片。」
刚喝了口水的周平建则补充了另外一种需要考虑的情况:
「这个4500mm*1500mm*25mm的尺寸数据是根据UARS卫星的设计图给出的,实际考虑到此前已经经历过一次非常剧烈的碰撞,这块电池板现在很有可能已经处在弯折状态了,未必是一个标准的形状。」
国际空间站上的太空人此前只是目视观测到碎片掠过而已,尽管人眼在太空中的可视距离会比大气层内更远,但在事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仍然很难判断具体形状。
会议室内,原本稍微变得乐观了一些的气氛,也随着后面连续几个操作层面的难题被抛出,重新回到了有些沉闷的状态。
刚刚卸去职务的上一任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王志永院士此时也在现场,只是刚才并没有表过态。
尤其在听到常浩南的想法之后,就一直低头在思考着什麽。
而这会儿终于抬起头来:
「如果把窗口时间延长一些的话,我认为可以用机械臂来完成常院士的设想,我们空间站二期工程的规划中就包括组合式机械臂的部分,包括国外也有类似的成熟技术,只是现阶段的定位和控制精度还不是很乐观,更适合用于释放而不是抓取太空飞行器……」
这显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方案,而且结论也比刚才要乐观很多。
于是很快有人接上了话:
「如果按照俄航天局通报,以及我们自己观测到的情况来看,时间倒不算非常紧急,如果没什麽意外的话,预计一两年之内都不会和国际空间站有碰撞风险……」
「……」
相关话题的讨论如火如荼,但最先提出这个思路的常浩南却始终没有再次开口。
一方面,他本人的习惯就是在抛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先听一遍其他人的顾虑和质疑,然后针对性解决。
另一方面,之前「抓下来」的表述也确实不太准确。
所以在刚才这段时间里,用自己不太熟练的绘画技巧在本子上绘制了一张示意图。
然后,趁着一个其馀人都没说话的当口说道:
「机械臂确实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但正如王院士刚才说的那样,还需要一段相对长的时间进行准备,而清理40396号太空垃圾这件事情最好还是趁热打铁……毕竟以美国方面在舆论上的优势,如果中间拖上个几年时间,那到时恐怕很难再有产生足够的国际影响。」
说完,从手中的本子上扯下一张纸交给旁边的工作人员,示意对方放到投影仪的载物台上。